三、辨病与辨证并结合分期论治
2024年04月17日

阅读次数: 次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陆曙认为,诚然辨证论治为中医药学重要特色之一,但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单一的辨证论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临床。 “病”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而“证”仅是疾病阶段性的病理表现。“证”是共性的,不同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候表现,而“病”是特异性的[16]。 陆曙师承陈可冀院士,受陈院士影响颇多,陈院士认为病证结合论治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每一个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皆具有“病”与“证”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相互融合和演变[17]。
陆曙诊治心系疾病十分注重病证结合,并有自己的发挥,他认为临床首先应明晰现代医学病名、病理生理机制,其次采用中医思维进行诊治,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误诊、漏诊。一方面要为传统中医病症寻找现代疾病的耦合点,另一方面结合现代疾病探源传统中医病症归属,这一点尤为重要,尤其是一些现代医学尚无较好治疗手段的疾病,可以充分彰显中医优势。譬如,中医界对扩张型心肌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研究相对少,陆曙根据该病临床表现心烦、气短、气喘、不能平卧等特点,依据《灵枢·胀论第三十五》:“夫心胀者, 烦心短气, 卧不安”之论,以及《针灸甲乙经》《医醇剩义》相关载述,确定本病病名为“心胀病”[18]。确定病名后再厘清中医病因、病机并结合现代医学病理机制,综合分析,制定治则治法与经验方药,临床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优势明显。  在“病”“证”治疗上,陆曙受陈院士影响颇深,譬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头痛、更年期综合征、耳鸣等多种疾病。

 
2.厘定中西病名别异

   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已构建“病、脉、证、治”立体辨证雏形。清·徐灵胎在《兰台轨范》中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然后考其治之法”。陆曙认为这里的病包应含4个层面意思:(1)疾病名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某某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2)具有中医内涵的病症,如《金匮要略》“百合病”“胸痹心痛病”等;(3)基于开阖枢三阴三阳六病,如太阴病、少阴病、少阳病;(4)五运六气太过不及民病。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谵妄心痛”[19]276《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火不及……民病胸中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19]278《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心痛”[19]30。陆曙认为中医药的守正与创新,首先必须守正的传承,然后是在正本清源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3.倡导分期分型论治

  陆曙认为在凸显中医病证结合优势的同时,要认识到传统中医的病、证较之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有其不足性,临床中还要借鉴病理生理学的分期内容,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譬如高血压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等范畴分证论治,但其作为一种慢性病,单纯分证论治不足以构建高血压病的中医理论体系[20]。陆曙诊治扩张型心肌病时,首先从中医角度确立病名为心胀病,判定其病位在心,可累及肺、肝、脾、肾等诸脏,总体属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多见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阴血亏虚;标实多由邪毒、瘀血、水湿、痰饮所致,并创立参芪养心汤、苓桂养心两首基本方加减。同时,认为心胀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 其主要矛盾各异, 故宜分期、分型辨证论治。根据心胀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将心胀病分为早、中、晚期三阶段[18]。早期,邪伤心阴证、气虚邪恋证、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证;中期气虚血瘀证、心阳亏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肾不交证;晚期痰瘀饮停、水气凌心证、阴阳两虚、阳气欲脱证[18]。

学术思想
页面版权:陆曙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