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注重气血关系论治心系疾病
2024年04月17日

阅读次数: 次


1.血气奉生,和顺为要

  《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灵枢·本藏篇》曰:“人之血气精神者, 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灵枢·平人绝谷》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明·方隅《医林绳墨》说:“夫人身之血气也,精神之所依附者,并行而不悖,循环而无端,以成生生不息之运用……故血乱而神即失常也。”气血调和,又涉及“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功能的正常发挥。有鉴于此,陆曙十分注重从气血论治心系疾病,认为舒张性心衰由心肺所主,然气血与之关系密切,正气不足,血行瘀滞,标实于血,本虚于气为其基本病机[15]。治疗上予补益心气,扶助正气为基本原则,补气、温通选用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加减。《灵枢·经脉》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予血府逐瘀汤、当归芍药散, 或降防保心胶囊,化瘀通滞, 调畅血脉;气虚及阳者,予薤白、肉桂、桂枝温阳通脉;兼有气滞者,予苍术配香附,一升一降,疏肝理气通滞,助气机升降复常;夹阴虚者,予生脉散加味石斛、玉竹等[15]。

 
2.调畅心脉,勿忘脾胃

  陆曙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从气血论治心系疾病,当兼顾脾胃之治。《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素问?经脉别论》说:“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中焦脾胃运化正常,气血才能生化有源,气血才能调和。于心系疾病论,病理上《素问?五脏生成论》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治疗上《灵枢?杂病篇》云:“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陆曙认为根据《内经》理论,心与胃在经络与生理上有关联,《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脉以胃气为本,《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此外,按照脏腑别通与开阖枢气化关系,胃属足阳明,二阳“阖”,心包属手厥阴,一阴“阖”,亦属“二阳一阴”“双阖”病,所以心与胃的关系密切,现代医学认为胃部疾病可反射性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称为“胃心综合征”。

 
《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胃寒则血薄”,血薄则阳微而卫外之力衰,即《内经》论胸痹之“阳微阴弦”; “胃热则血浊”,血浊则脉道壅塞,血运不畅,痰浊内蕴,成瘀化积,即《灵枢?百病始生》“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备急千金方》载:“心劳病者,补脾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李东垣《脾胃论》说:“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心,贯于肺……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内经》论脾胃一般合而论之,如素问?灵兰秘典》曰:“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所以,陆曙在心系疾病诊疗中强调要勿忘脾胃、脾胃兼顾。

学术思想
页面版权:陆曙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