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曙主要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形成的渊源概述
2024年04月18日

阅读次数: 次

    陆曙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本草纲目》《温病条辨》《医学心悟》等经典名著,积极吸取张仲景、许叔微、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孙思邈、叶天士、王清任、王旭高、柳宝诒、张聿青、沈金鳌等古代医家学验。此外,陆曙又广拜明师,虚心求教,跟师学习的老师中有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省名中医。陆曙采百家之长,秉承大医精诚的从业初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传承了导师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与诊疗技艺,并加以阐释和研究应用,实现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学说观点、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
    陆曙学术思想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三个时期、三家汇通。既有从大学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高等院校教育经历,又有传统师承学习经历;既有正统教材学习,又融汇贯通龙砂、吴门、孟河三大传统中医学术流派特色鲜明的流派知识(图1)。陆曙学习经历完备,知识结构合理,兼有传统中医知识、系统西医知识,最后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西医汇通。
    1.三段学历奠定学术根基  陆曙自1981年起学习中医并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教、研工作,至今40载。1989年至1992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尤松鑫教授,尤松鑫师承有“南邹北关”之誉的吴门医家邹良材教授,上世纪80年代又赴日本进修心血管专业,尤松鑫的中西并通经历,对陆曙以后的科研、临床影响颇大,陆曙在临床治疗肝功能损害,就是再传邹良材教授兰豆枫楮汤(泽兰、黑料豆、路路通、楮实子)经验。在校期间又有机会跟随周仲瑛、徐景藩等一批著名老中医药专家抄方学习,丰富了学养、拓展了视野。
    一段时间临床后,陆曙发现在中医临床中要想在科研上有所突破,系统的现代医学科研方法十分必要,于是1996年至1999年,又脱产攻读了西医心血管病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张寄南教授指导下,致力于心肌损伤研究,对黄芪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也为其日后在心血管系统擅用黄芪提供了药理学支撑,为其在中西医结合扩张型心肌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
陆曙秉持中医一流,西医一流的理念,为进一步拓展中西医结合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与科研,2000年至2005年又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研究,导师为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期间陆曙系统学习了陈可冀院士有关中西医结合诊治心血管疾病的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科研方法。
    2.三家流派汇聚创新之源   陆曙倡导返本开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生态,认为医贵有派,医忌守派,主张学术胸怀宽广,融汇各家精华为我所用,他认为,学派、流派之间由于医家的流动、交流,本身就具有交叉性,应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由于地域、师承原因,陆曙先后与孟河、吴门、龙砂三大传统中医学术流派有着深厚的渊源。
陆曙早年留意于吴门、孟河医家用药轻灵的特色,在辨病论治上受吴门徐灵胎“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然后考其治之法”影响较大,对孟河费伯雄《医醇賸义》多有研索,譬如治疗睡眠障碍,取费氏萱草忘忧汤意,费氏原方药用桂枝、白芍、甘草、郁金、合欢花、广陈皮、半夏、贝母、茯神、柏子仁、金针菜(一两煎汤代水),有时取其中金针菜一味食疗。在诊治扩张型心肌病时受费伯雄《医醇剩义·胀》篇启发颇多,结合《内经》论述,提出将该病命名为“心胀病”,研制的参芪养心汤亦取离照汤意。陆曙临床诊治心系疾病重视肝与心的生理病理关系,与龙砂医家沈金鳌强调“肝和”一脉相承,倡导科学、灵活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又与龙砂医家王旭高“执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隘。舍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浮。”之训,遥相呼应。
2009年起陆曙先后拜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黄煌教授与顾植山教授,系统研习历代龙砂医家学术精华,继承了黄煌教授“方-药-人”思想,以及顾植山教授有关五运六气、开阖枢三阴三阳理论的论述。龙砂医学重视研究和善于运用《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重视《伤寒论》经方的研究与应用,基于肾命理论运用膏方养生治未病的三大主要学术特色对陆曙学术思想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三个领域促成体系构建  随着研究的深入、阅历的增加,陆曙所涉猎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与丰满,约之于以下三个部分。
    3.1深耕于中医心系疾病的基础与临床  陆曙长期从事心系疾病的临床诊疗与科研,临床重视肝与心的生理病理关系、注重从气血论治心系疾病、重视结合五运六气学说,提出“肝郁血虚、心脉痹阻”“木郁土壅、脉道壅塞”等心血管病机说,倡导分期分型论治、心肝同调、心胆同治、养血活血、调畅心脉等治疗法则,创制“降防保心胶囊”“交泰调脉方”“连豆清脉方”等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研制“苓桂养心汤”“参芪养心汤”等防治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陆曙先后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副主委、国家重点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协作组-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协作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华中医药学会《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指南》专家指导组组长,提出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病名为“心胀病”,倡导辨病分期分型辨证治疗,牵头制订了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在全国推广应用,参与制订全国《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18版)》。
    3.2 致力于龙砂医派的发掘整理与传承  近年来,陆曙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无锡地域性、综合性医学流派龙砂医学的发掘整理与创新研究,吸取历代龙砂医家的学术思想涵养,尤其是关于心血管疾病的理论、用药经验、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加以研究,实现继承创新。陆曙通过五运六气学说与冠心病的发病研究,探索慢病防治的中医智慧。陆曙重视研究运用《黄帝内经》运气学说,提出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临床思维构建及临证处方策略,并应用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非遗项目“龙砂医学诊疗方法”展开临床研究,主持《基于龙砂医学特色的冠心病发病及其中医证候分布与五运六气规律的研究》项目。陆曙重视龙砂医学经方、运气方药防治重大慢病的应用基础研究,以期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用现代语言诠释龙砂医学的魅力。
    3.3着力于龙砂医家防治疫病经验阐扬  陆曙认为,医学最终是服务于临床,古代有扁鹊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的诊疗范围“随俗而变”,历代龙砂医家防疫治疫经验丰富,从参与龙砂医学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医疫病预测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子项目开始,陆曙系统研究了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中医疫病的预测与防治,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参与制定具有龙砂医学特色的新冠肺炎疫病中医药预防及诊疗方案;作为江苏省中医药专家组成员、无锡市新冠防治中医会诊专家组组长,深入一线会诊处方;良好的临床疗效,彰显了中医药、龙砂医学在疫病防治中的优势特色。目前,陆曙又主持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重点项目《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新突发传染病预测预警与中医诊治体系构建研究》,结合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
    4.三横三纵实现立体传承  师徒授受,是中医学人才培养与学术流派形成的重要因素,传承工作的“授”与“受”是一个长期连续过程[1],需要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并能克服各种困难,持之以恒。此外,陆曙针对一些人重视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总结,忽视人文精神传承的弊端[2],自己十分注重学习各位老师的人文底蕴、医学涵养与高尚品质。陆曙在指导学生时,常常告诫大家,老中医药专家们有着高尚的职业操守与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科学严谨、不懈追求的医风、学风,更需要薪火传承。时至今日,虽然陆曙自己也由青年步入老中医药专家行列,但尊师重道的品质,仍一以贯之。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繁重的临床、科研之余,陆曙将主要精力花在学术传承上,通过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国家、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老师,教学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重点学科、专科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以及承担主持项目的常态化工作传承,形成多途径、多层次的三横三纵立体化传承体系。

 

                图1 陆曙学术思想形成脉络图

学术思想
页面版权:陆曙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