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建良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每名学生他都是精心培养,已经毕业的黄萧娜、龚时夏早已成为我科的新生中坚力量。作为一名青年医务人员,我有幸成为尤建良教授的“徒弟”,跟“师”学习近7年,获益匪浅。
一、幸遇恩师
2003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来到无锡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工作,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单位、陌生的科室,与陌生的同事相处,接触的更是身患绝症的病人,难免情绪低落。但,我是幸运的,因为就是在这里,我遇到了这一生最重要,对我影响最大的恩师。
那时,尤建良教授没有现在这么忙,他还经常值夜班,而我是住院医师。尤建良教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跟我谈心交心,帮助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更是把他如何在肿瘤科工作、如何面对身患绝症病人的体验、经验悉数传授于我,使我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适应了这里的工作。
在大学期间我没有专门学习肿瘤专业,刚到肿瘤科工作时,对这个专业还很陌生。尤建良教授便给我详细讲解了肿瘤的相关知识,各种肿瘤相关的化疗方案,甚至细致的某个化疗药物的具体用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等,在恩师的精心指点下,我很快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尤建良教授更是把他20年治疗肿瘤的经验———中医微调治癌法,包括微调一号方、二号方、三号方、四号方、五号方的基本组成、每位药物的剂量调整、适应症、临证加减的技巧;中医内服、外敷治疗肿瘤的方法;各脏器肿瘤的中医临床特征、辩证的基本思路、论治的基本方法、临证的基本技巧;他继承和发扬著名中医肿瘤专家赵景芳主任医师治癌的经验;他总结前人、其他专家学者经验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所形成的自己的观点,等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使我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有了全面而深刻的掌握,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继从恩师
2005年5月起,我有幸与尤建良教授结对成为“师带徒”的徒弟,更系统地跟从尤建良“老师”学习其抗肿瘤的经验。常侍其旁,亲眼所见,尤建良教授的病人越来越多。一些被西医判“死刑”的肿瘤晚期病人,经过他的精心治疗,症状逐渐好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生命延长了一年又一年,以致那些西医多年后看到这些晚期病人时,很是奇怪,他们怎么还活着?一些病人,经过西医的手术、放化疗后,出现很多并发症,贫血、食欲差、呕吐腹泻、失眠等等,西医方法疗效有限,来找他,经过细致调理,并发症改善了,得以继续进行放化疗。一些很晚期的肿瘤病人,卧床不起,进食很少,甚至只能进食少量水,可是他一个简单的处方,三四味中药,让病人饮食渐增,竟然能下床行走。这些事实使我坚信中医治疗恶性肿瘤有其肯定的疗效,更坚定了系统从师,学习其抗肿瘤经验的决心。
有件事让我永远难以忘记。那是“拜师”仪式后的当天晚上,恩师请我和我的女朋友吃饭。恩师请我们吃饭,是为了帮我减轻负担,不要有压力,一如同前的学习就行;更主要的是为了帮助我告诉我的女朋友,让她支持我、鼓励我,让我有更多的时间跟师学习。由此可见,尤建良教授是一个多么细致、细心的长者,更增添了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学习上,尤建良教授不断督促我学习中医经典、西医肿瘤相关知识、科研相关知识、英语相关知识,等等。尤建良教授一有空就指点我,还不断买书给我看,常常是他在医学书店看到一本好书,就直接买两本,他一本,给我一本,督促我学习,并交流学习心得。
随着尤建良教授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病人越来越多,常常要工作到夜间8、9点以后,可是他仍然坚持不断的指导我学习,有时为了给我一个更好的指导,哪怕是再晚下班,竟然顾不上吃饭,即去查阅相关资料。他当面指导我的时间越来越少,就经常电话联系,常常在夜间10点多钟打个电话给我,告诉我他刚刚看到的一本好书,刚刚学习到的新知识,刚刚了解到的新进展,刚刚萌发出的新想法,等等,这些都促使我不断的去学习,再学习。
临床上,尤建良教授常常带我查房、门诊,不厌其烦的指导我诊治病人,遇到疑难病例,更是不断讨论,反复斟酌,使我的临床实践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他的指导下,我也逐步开始独立为一些肿瘤病人进行诊治,有了自己稳定的病人群,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科研上,尤建良教授一直指导和带领着我在进行肿瘤相关课题研究。在他的指导下,我已经协助他完成两项科研课题,并顺利通过鉴定;目前,还有一项课题正在申报中。同时,他还一直督促我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在他的指导下,自2005年以来我已经公开发表论文15篇,其中1篇还发表在SCI期刊上。
在系统从师学习的过程中,尤建良教授的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直感染着我,那就是尤建良教授的“大医精诚”。
首先,他是“医”。他勤奋学习,孜孜不倦;他言语谨慎、行为规范。他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行,赢得病人的信赖、赞誉。其次,他成为“大医”。一个“大”字,使“医”者升华。他时刻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努力成为“苍生大医”,解决众多肿瘤患者的疾苦。第三,他有“大医之精”,他“精”于高超的医术。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地钻研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国内外新进展、新动态,不断开拓视野,总结经验。他一贯保持严谨务实,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第四,他更有“大医之诚”,他“诚”于高尚的品德。他对待病人耐心、认真、廉洁行医、助人为乐,拒收“红包”、“回扣”,拒绝“吃请”。最后,他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做到了“精”、“诚”合一。
三、感谢恩师
在尤建良教授的悉心指导、精心带教下,我也取得了一点点成就,比如,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10年04月被评为江苏省第五届优秀青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一句感谢难以表达老师对我的恩情,唯有更好地学习,获取更大的成就才能不愧对恩师。
一个人可以带动一个科室、一个专业的发展,我的恩师———尤建良教授,正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