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面对突如其来疫情,我院核酸检测基地再次启动。
在警报拉响的13日当晚,周春刚、徐庆两位主任带队再次深入实验室,整个由检验人员和临时抽调的标本接收小分队随时待命,争分夺秒、昼夜不停,不眠不休奋战“疫”线,探寻新冠病毒的“蛛丝马迹”,为打赢“绿码保卫战”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检验数据。
标本接收区
医务处的周晓莉已经是二次进仓了,晚上接到电话,她二话不说,赶到医院。凌晨4点多,一批采样标本送抵,周晓莉、刘燕君等人立刻仔细地对照样本交接单开始清点,转运箱码、试管码,一个个核对清楚、录入系统,看似并不复杂的工作,4人小组也整整忙碌了6个小时。想到这批检测结果需要在12小时内完成并上报,大家揉揉酸痛的胳膊,想到为后面的检测工作争取了更多的时间,相视会心一笑。
样本处理区
标本通过传递窗来到处理区,生物安全柜前,4名核酸检测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有条不紊地进行核酸提取操作。汤加小心翼翼地用加样枪依次吸取面前密集排列的样本,加入到对应的反应管中,上机提取核酸,为了避免滴溅,每一步骤都要轻柔稳定。汤加也是核酸检测的老兵了,2021年她曾经先后支援南京扬州战“疫”,家里的小女儿才上幼儿园,正是粘人的时候,但身为疫情防控的骨干力量,她已经习惯了在半夜“丢下”熟睡的女儿,赶往最需要她的地方,这次连女儿6岁的生日也错过了!
产物扩增分析区
提取完成的核酸在密封状态下送往产物扩增分析区。在这里,微量的新冠病毒片段被成千上万倍地放大后现出"原形"。此时,王书乐正和同事们死死地盯着电脑屏幕,分析扩增曲线,判读检测结果,尽管在多日“白+黑”连续工作模式下,大家都熬红了双眼,但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他们依然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在这里,空间小设备多,持续运转的设备散发着热量,将环境温度提高了几度,这让大白们更觉得闷热,一组核酸检测完成,贴身的衣服就全湿透了。
第二天一早8:40,第一批180管核酸结果出来,从接收到完成,仅仅用时4个小时15分钟。
“早一分钟出结果,就能将潜在的危险第一时间排除。”多次参与抗疫任务的输血科主任徐庆说,作为核酸检测人员,无论是进入检测基地的、还是留守在实验室的,大家都在关键时刻顶住了压力,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喊累,虽然牺牲了陪伴家人和休息的时间,但是看到一份份“阴性”报告,大家还是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