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30日出发援沪以来,我院抗疫医疗队、采样队、检测队的98名队员在上海忘我“奋战”已有10天。他们遵守铁一样的工作纪律,服从省市统一工作调度,坚守在不同的点位上,携手保卫上海市民的生命安全。
团结协作 凸显责任担当
“大家健健康康地出发,出门在外就都是一家人,作为领队,我一定要把大家平平安安地带回去!”这是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兼组织委员张燕敏总挂在嘴边的话。
她的行李箱里自己的私人物品没多少,倒备足了不少药品:消炎药、抗过敏药、胃药、舒乐安定等,以备不时之需。当有队员因缺少休息抵抗力下降而全身过敏时,张队长带的抗过敏药就派上了用场。
护理组长、临时党支部纪检委员张淑平是个贴心的大姐姐,有什么需求找她准没错。“护士长我需要免洗凝胶”、“护士长我需要手消液”、“护士长我需要N95口罩”“护士长我需要靴套”......得到的总是积极肯定的回答“好,我来协调反馈!”
感控组长陈乐,在群里分享方舱内熟练穿脱防护服的重要性和要点,严格要求大家确保防护服的密闭性,以防暴露。进舱后还时常利用休息时间,不断提醒各种感控注意事项,组织防护服穿脱演练。
队员们抵沪隔日凌晨4点左右,便集合出发采样,持续到下午5点才陆续有队员结束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医疗队的方舱日记
来不及好好睡上一觉,医疗队全体又投入到熟悉方舱内部基本构造、病区点位、 医疗文书和交接班记录单等前期准备工作中,很快,队员们陆续进舱。
舱内的工作是辛苦的,防护服把人裹的闷闷的、N95口罩把脸颊勒得紧紧的……舱内不吃不喝连续工作4小时,到驻地的接驳路途往返要4个小时,不少队员24小时需要两次进舱,经常是忙到两餐并成一餐吃。
舱内工作强度大,连轴转,辛苦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大家秉承“全国一盘棋”的信念,敢吃苦能吃苦,乐观向上,勠力同心。
年轻的“男丁格尔”谢志豪,是方舱搬运物资时的主力,累活重活抢着干,一个不小心受伤导致局部外伤性血肿,晚上出现了腹痛并进行性加重,病情稍缓解后,年轻的小谢就向组织打报告要求立即归队,他说“我不能还没战斗就倒下,拖了大家的后腿。”
舱内收治的不少患者,合并有一定程度的基础疾病,高龄病人也比较多,临时党支部的宣传委员胡源偶遇了几位老党员,尽管患上了新冠肺炎,但老人们都非常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得知是从无锡过来支援上海的抗疫工作特别感激,每天队员们都能收到许多声亲切的“谢谢侬”,这成了他们前行的动力。
检测队的默默坚守
这是一支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执行任务的队伍——我院最早支援上海的4人“侦查尖兵”小组,72小时里三城奔走,从常州到无锡再到上海,始终与病毒“短兵相接”。
3月30日,初到上海,每次外援的陌生感又扑面而来,但经历过几次实验室搬迁的他们,俨然已经成了“实验室工程师”,齐齐动手把12台核酸提取仪、30台PCR扩增仪及配套耗材搬到实验室里紧急调试到位,准备随时投入战斗。
此次无锡核酸检测队的副队长李萍除了完成自己本身在扩增区的工作任务,还承担了大量的沟通协调:照顾大家的饮食、发放生活必需品、每日车辆调度、医废处理沟通……一个多星期忙下来,嘴角疱疹、咽炎复发,尽管沙哑着嗓子,她还是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离家近一个月的李卿坦言,忙碌的工作节奏自己顾不得想家,如何高效而又准确地完成工作才是自己最关注的重点。由于采样工作量大,标本经常是在傍晚抵达,熬夜通宵已是家常便饭,即使是在深夜工作,依然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采样队的战斗时刻
这是一支坚韧的队伍,50名队员多次往返锡沪,星空下启程,月光下返回,4月7日凌晨,他们再次深入暴露风险很大的北蔡地区完成采样工作。
队员们从“天黑”干到了“天黑”,为了节省时间和物资,他们忍着口渴,挨着饥饿,一旁的工作人员看着心疼地劝大家稍微休息一下,但是想到“这场战斗就是抢时间”,没人愿意停下来,继续咬牙坚持着。
那天的上海特别热,防护服下大白们的衣服、头发、脸颊早已湿透,长时间的工作也让他们疲惫不堪。采样过程中,护士马娉由于防护服闷热还出现了全身过敏,但她一声不吭地挺了下来。
直到晚上8点左右,采完了最后一批样本,50个人!15个点位!共采样21000人次!队员们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半夜12点,队员们回到无锡,看到房间里已有医院配送过来的防疫方,大家都喝上一口,有人说这中药还是甜甜的,因为这里包含了家人们的关怀。
有一种力量,叫同心同行
有一种担当,叫义无反顾
逆行而上,一起守“沪”
祝勇士们平安!早日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