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一群人,
也是疫情以来最忙碌的一群人。
上海—无锡两地,
43名PCR检验人员
正每天与病毒交锋,
用他们的速度揪出一个个新冠病毒。
坐标:上海
在这个被烂漫樱花围绕的实验室里,有一群大白,他们无暇欣赏窗外的美景,眼睛里每分每秒满是试剂和曲线。
由于核酸样本量大,而且大部分是在晚上送达,所以这些日子以来,我院4名检验队员过着“黑白颠倒”地日子,但他们很快调整好状态,迎接一轮又一轮工作。
“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这么重过,每天都会想着工作的步骤,看看哪里还能改进优化。”
有过常州的支援经验,付俊作为二区组长总是自我加压,刚到上海不久,趁着有空,她设计了“二区工作表格”,提高效率、减少差错,这几张“手绘”表格后来成了几个舱使用的模板。
好几次,付俊都是在凌晨带队出发,作为“收尾班”接手,这个班次更多地要处理复检标本和舱室清理消毒。付俊坦言,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复检样本的时候,也不由地紧张了一阵,但好在大家很团结,忙而不乱,丝毫不差地提前完成任务。
援沪期间,原来寄宿上学的儿子突然放假,作为妈妈,付俊不免多了些担忧:丈夫是急诊科大夫,值班加班频繁,孩子能否照顾好自己?然而,选择医生的职业就意味着更多付出,她也希望成长中的儿子更有担当。
“在疫情面前,我就是个兵,不可犹豫,不可后退,只能向前冲。”
徐兵的一句话透露着“硬汉”的果敢与坚毅。徐兵主要负责的是加样环节,由于标准更高,加样之后的消毒更严格,不可避免对速度有了影响,他和同事们只能用更长的工作时间来“弥补”。
每年的4月都是徐兵最难熬的季节,因为过敏性鼻炎时常发作,舱内工作又得长时间“憋”在N95口罩和防护服里,只能用嘴巴呼吸,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一忍再忍,一班工作结束就头晕脑胀。
坐标:无锡
3月30日以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市卫健委的坚强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为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核酸检测这项政治任务奠定了坚强的基础!我院中心实验室、检验科两个部门几乎全体力量都扑了上去,承担了医院内的检测基地和正则检验所两个场地的核酸检测任务。4月2日,市防控指挥部的领导还特意向我院奋战的勇士们送来了亲切的慰问。
“39人轮流排班,很多时候没有固定班次,随时来任务,随时顶上去。”负责总协调工作的张志斌主任说,“为了能尽快出检测结果,大家遇到了无数困难,但都一一克服了。”
这是千千万万核酸检测工作人员的常态
在支援正则基地的6天里,实验室里夜夜灯火通明,每个人都开足马力,拼尽全力。徐庆主任几乎是住在了实验室里,紧盯着每一个环节,一方面要确保检测的速度,另一方面还要确保人员的安全。
负责三区扩增的徐辰,在关键时刻展现了青年人的担当,不眠不休超负荷工作了40个小时。周宝均、张怡等在连续工作24小时后,刚返家休息不足5小时,由于紧急任务又在凌晨2点被“召唤”返岗。
一直在外院核酸检测基地支援的徐静得知医院承担了艰巨的检测任务,在撤回后主动加入队伍,4月2日工作完后,累得趴倒在实验室里。在这个特殊时期,每日破万管的检测能力、每一份报告的出具都凝聚着他们的辛劳和心血。
院内的核酸检测基地,相似的场景也不断重复着。每次方舱启动,周春刚主任就把自己安顿在了舱里,不仅是基地的总负责,还肩负起了“运输大叔”的工作,无论是舱内需要试剂盒、枪头等耗材,还是缓冲区有医废需要转运,他总会留下一句“收到”。一位外援同行不知道这个奔前奔后的人就是周主任,直呼道:那位收医废的大叔,快帮忙把袋子拿走……平时特别顾家的他,却在这个时期,即便小区管控了,都没回去瞧一眼。
肖胜春干起活儿很拼,扩增区是一直要坚守到最后的岗位,他从来都任劳任怨,偶尔在完成任务的空闲期,也连夜对设备的检修调试。丁岚也是个特能扛的“女汉子”,接到任务就上,明明自己已经累得睁不开眼,但看到战友们都很疲倦,还是帮大家安排好物资,准备转运。
43名日夜奋战的检验人员,虽不能一一点出他们的名字,但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同时,围绕核酸检测,还有医务处、护理部、院办、公卫科、中研所、院感科、教育处、GCP等职能科室的同志们,也在最关键的时候主动请缨,全力辅助保障好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身心的疲劳挡不住
大家完成任务的欣慰
这是一场守护与被守护的
双向奔赴
坚信总有一天
我们能看到彼此真诚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