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然开启新篇
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
他们却始终坚守着岗位
忘却白昼黑夜
为生命开通一条条绿色通道
他们,是医者
也是普普通通的人
坚守岗位,守住誓言
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乐章
接诊不停歇 健康有“医”靠
假日期间,医院各科门诊正常开放,医务人员24小时“随叫随到”,临床各科室科学排班,加强值守。儿科的11名医生先后感染,但是大家都“默契”地坚持带病上岗。科主任潘玮在接诊时,遇到一位感染后咳嗽不止的患儿,看着孩子干裂的嘴唇她心疼不已,一边轻声安抚焦急万分的家长,一边为其开具止咳的中药。
心血管科怀孕8个月的任春依然坚持为患者看诊。这天,一位老大爷独自来看诊,直说自己胸闷心慌得厉害,任春一边麻利地检查,听诊测血压,发现老大爷的心跳很快但血压很低,结合既往的病史,敏锐地判断到存在室上速的危险,于是她急忙叫来分诊台的护士,一同护送着老大爷前往急诊救治。
急诊接诊量依然增高不下,为最大限度接诊患者,急诊内科增开门诊,各个科室有序支援。假期第一天,周小荣、夏小琴等出诊医生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患者,忙得顾不上吃饭喝水,连上厕所都要在问诊间隙小跑着去。从早上七点半坐到下午近四点,坐姿几乎没换过,双腿都坐得酸软。
沙哑的喉咙、奔波的脚步、忙碌的身影……面对发热患者的激增,发热门诊再一次成了“前沿阵地”。全体医护人员不敢有丝毫松懈,全力做好分诊、筛查、治疗等工作,全力守住健康防线。
“大爷,我们一起加油,很快就好起来了!”“我们一直都在,您别怕。”每个被从鬼门关拉回来的病人,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但对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们说,惊险却天天都在发生,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要时刻与死神赛跑,承担着常人难以体会的风险。科室医护们和病人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家人,可仍然无怨无悔,每一次病人转危为安都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输液室目前日均输液量400人次,护士们每天要坚持高强度工作近10小时,咳嗽、头痛......都是简单吃点药喝点水便又返岗。体检部支援输液室的顾婷婷带阳返岗,走起来还有些气喘的她硬是一天走出了两万多步,指脉氧更是直接跌到91%,却咬咬牙撑了下来。
病区:前沿战场 24小时的守护
疫情进入白热化阶段,元旦期间缓冲病区也成为抗疫最前沿的阵地,医务人员任劳任怨,带病带伤带烧带痛仍然在坚持工作。
随着新冠感染患者不断增多,医院每个病区都超负荷运转。呼吸科床位全部收满,危病重患者占到了半数还多,医疗护理工作量极大,时不时都会病患需要抢救。一名老年患者刚入院不久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所加重,值班护士随即为其使用无创呼吸机,并耐心指导患者使用正确的呼吸方式并加强观察,但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当天夜里又一次出现呼吸衰竭,值班医生李江与护士薛亚男及时冷静地处理,挽救患者生命。
抗疫以来一直忙碌在一线的高广飞副主任中医师也感染了,但作为院内和市级专家组成员,他既要兼顾门诊和互联网医院门诊,还要负责市内各大医院的会诊。刚在科里查房完输完液的他,当听到有会诊需求时,拔了针头顾不上喘口气就赶忙前往,竟然没法儿好好休息一天。
“幕后”英雄们默默奉献
新冠病毒感染集中爆发后,医学影像科里肺部CT的检查量急剧上升,每天检查人数超过700人,是平时的两倍还多。为了重点保障急诊、发热门诊等重点科室,全体人员开足马力,加班加点,下了夜班仅仅休息2个小时,又赶来帮助夜班的同事“加快进度”,期间因为要和患者不断交流,不少人的嗓子都已经快说不出话来,靠着一包包润喉糖撑下去。
与此同时,心电图的检查量也翻了几番。一个夜班下来,值班医生不停奔波于抢救室、急诊、红二区之间,准确地完成近百名患者心电图检查已成常态,工作强度可见一斑。
检验科即便面临着人手减员的情况,但不管是前段采集各类标本,还是后端在显微镜下查看微小细胞,都始终认真严谨。
还有很多科室,始终做好特殊时期医院的保障工作,物资的清点与采购、氧气药品的保供、院内硬件设施的维保、环境的消杀整洁......尽管凌晨两三点,还有同事为了氧气供应、药品采购在外忙碌,医院的顺利运转离不开这些人的共同努力。
有一种信念叫生命至上
有一种态度叫全力救治
有一种奉献叫执着坚守
有一种守护叫我始终在岗
致敬所有克服困难
始终坚守在“医”线的全体医务人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