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新冠感染高峰,在加快综合重症医学科病房扩容的同时,在院部统筹、重症医学科主任吴锡平带领下,全体重症人团结一心,以过硬的技术与无畏的大爱,全力以赴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他们是患者的“一线希望”
前期科里人员相继感染,但没有任何人退缩,吃了药喝口水继续干,甚至还派出精兵强将支援其他病区。“压力很大,重症患者不断收进来,撑到极限也要咬牙坚持。”刘英杰医生即便怀着身孕,为了帮同事分担些工作,也坚持在岗。
一区16张床位全部住满,多数是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由于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且进程快,治疗操作多,许多患者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重症人最不怕的就是‘难’”,这是副护士长孟丽华常挂在嘴上的话。减员的状态下,“仅存”的护士只能尽可能延长上班时间,也要好好看着守着这些危重病人。
随着各病区收治重症患者的增加,呼吸机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会诊医生随时待命,一天下来会诊量能达到20余次。尽管之前身体不适,吴锡平主任也是主动包下了好几次的全天会诊;王倩医生值夜班时,在夜色中不停奔波,从凌晨两点到四点,几乎没有一刻休息,前往各个病区指导呼吸机的使用和答疑。
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门
由于重症病房的专业要求较高,特殊时期,大家都想着坚持再坚持!肖涛在支援缓冲病房后,原本可以休一周的他,丝毫不提休息,无缝衔接返回病房为战友们分担压力。50多岁的关云艳早已可以不值夜班,但她却说,这个时候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力的时候,夜班加我一个!
随着重症患者增多,在全院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下,重症医学科二区27张病床紧急开设出来,副主任沈丽娟接收到新的任务,立刻带领团队奔赴新的战场。病房里呼吸机运行的嘶嘶声和监护仪器发出的滴答声相互交织着,病区中随处可见行色匆匆的医护身影。
“来来,把患者往左侧搬动,1、2、3……”“管理好呼吸机管路 ……”“注意患者的引流管......”沈丽娟和2名护士,正在给一名高龄肺炎、ARDS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
为保证在翻身及俯卧位通气过程中的连续顺利实施,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病情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妥善固定口插管、保护受压部位、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证补液通道通畅等,这些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下,一个个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步上升,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关键时刻,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讲大局、讲团结,用实际行动彰显使命担当、践行医者誓言,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