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以来,市中医医院各项医疗工作全面恢复,迎来了住院、手术量的高峰期。连续三日,单日住院量均超过1180人次,创中医院六年来历史新高;连续多日,急诊日均接诊逾230人、抢救30余人,标志着我院医疗技术水平和急重症救治能力的大幅提升,更是获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与认可。
竭力守护患者生命健康
冬春之交,气温骤变,冠心病、高血压、心衰的患者不断增加,心血管科91张病床全部住满,其中不乏危重者,监护仪的报警声此起彼伏,还有不少患者在等待住院。在苏伟主任的带领下,心血管科统筹安排,全力守护着病区里每一位患者的生命。
一名82岁的高龄患者,由于新冠感染出现肺炎症状,合并引发心衰症状,入院时高热、胸闷气喘,血氧仅80%,连声的咳嗽,不完的痰令老爷子难受不已。有效地抗感染、纠正心衰迫在眉睫,经过与呼吸科、药学部、抗生素委员会共同评估后升级抗生素使用等,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两肺病变明显减轻。
医生既要治病还要“治”心
肿瘤科年后又迎来了一波工作量的高峰,有常年在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也有新入院的,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治“身”更要治“心”,除了接受常规的化疗,中药汤剂的调理、外治法的支持以外,医护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患者交流谈心,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接受治疗、对抗病魔。
深受患者欢迎的“健康讲堂”又重启了,2月6日下午,“忘忧阁”里,护士长俞静娟正和病友们分享着“如何认识癌痛”的知识,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直是病区所有人坚持并践行的。
多学科协作为患者迎“生机”
肛肠科是市内远近闻名的老牌专科,“丁氏痔科”让不少患者慕名而来,年后更是“一床难求”,随着专学科的发展,收治的疑难杂症病例越来越多,大家也都鼓足了干劲。
2月3日,在肛肠科、介入科、病理科多学科通力协作下,为一名“直肠巨大间质瘤”患者创造了生机,由于瘤体过大侵犯直肠、膀胱,术中持续出血,肛肠科李春伟主任果断决策,介入科张宝南副主任团队快速集结,在证实了直肠上动脉右侧局部造影剂有外渗改变后,立刻给予栓塞止血,效果立竿见影,患者血压逐步回升。
还有一位患者诊断“坏死性筋膜炎”,更患有“免疫性脑炎”“糖尿病”等疾病,由于长期服用激素导致严重肥胖,皮肤异常脆弱易破,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因为动作要轻柔、缓慢,操作时间也延长了不止一倍。
指尖上的“银针艺术”
中医特色“满格”的针灸科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
在科主任丁敏的带领下,科里医护人员凝成一股绳,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小小的银针,在医生们的手里妙手回春,患者张大爷阳康之后,腰痛的老毛病更加严重,坐立难安,情急之下,只好来针灸科寻求帮助。住院期间结合老张的情况,以“杜氏金针手法”为主,配合针刀、电针、穴位埋线、雷火灸、拔罐等中医特色技术缓解了疼痛。短短几天病情大有好转,生活自理已不成问题。
与时间争分夺秒
这些天手术室内同样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地工作着,晚上九、十点,手术团队还顾不上吃口热乎饭是“家常便饭”了。
骨伤科的住院患者“暴增”,不少需要手术,为了缩短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在张亚峰主任的带领下,全体动员,周末依然正常开展择期手术,用最短的时间为患者解决病痛,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让患者尽快康复,这样的举措真是暖到老百姓心坎里了。
卒中中心的工作群里总是很“热闹”,大家相互通报着患者的情况。2月6日,一位66岁的偏瘫昏迷患者因“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梁建广主任半夜10点多从家赶来,也“忙翻”了病房、手术室、输血科一众人马,在开颅探查、脑内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去骨瓣减压术一连串的手术之后,颅内血肿被清除,病情稳定,患者目前已经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早期神经康复。
这些忙碌的瞬间,是全院员工辛勤劳动的缩影。新时代、新征程,医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贡献中医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