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3月,“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的话语又开始响起。如何让雷锋来了就不再走,并让雷锋永驻人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的确,学习活动的常态化将解决学雷锋的不彻底问题。
首先,推动“学雷锋”常态化需要媒体的“常态化引导”;克服以往集中宣传的模式,避免形成学雷锋只是学一时的误区,利用媒体宣传对基层民众进行学习活动常态化的引导。
其次,推动“学雷锋”常态化需要党政“常态化给力”。加大对学雷锋活动的部署、投入和考核奖励,真正将学雷锋作为当地文化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仅仅抓住不放,通过加强领导,加强部署,加大投入,加强高度,加强考核,努力让学雷锋活动成为城市乡村的新文化名片。
再者,推动“学雷锋”常态化要领导“常态化带动”;通过学习《雷锋日记诗文选》等书籍不难发现,雷锋当年学习的模范就是领导。假设当年雷锋的领导是个腐败堕落的领导,那也许就没有今天的雷锋精神永垂不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比任何宣言、命令都有说服力。
最后,推动“学雷锋”常态化需要个人“常态化践行”。将学雷锋融入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培养学雷锋的习惯,真正做到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曾说:“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才号召:“每一个有志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的中国公民,都应当不服时代的重望,在学习雷锋的实践中谱写新的篇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创造新的成绩,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