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我有幸作为骨伤科技术骨干前往法国尼姆大学医疗中心进行交流学习。
尼姆市是法国南部加尔省的省会,面积162平方公里,拥有常住人口12万,流动人口12万。走进尼姆,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灰黄色建筑,经过多年的风雨浸蚀,显得古朴典雅,配合路边叶落枝枯的苍天古树,凸显一股古老而神秘的韵味。从充满现代化建筑、喧嚣人群的城市,一夜之间来到尼姆,晃若隔世。
在这里,最具盛名的医疗机构就是尼姆大学医疗中心。该中心坐落于尼姆市的西北角,共设1844张床位,有内科、外科、老年病、肿瘤、精神病、妇幼、生化、影像、药房、公共卫生等11个医疗片区。急诊急救中心有15间急诊接待室,3个多器官重症监护单元,4个单器官重症监护单元。外科手术室有20个手术间和1个手术机器人。妇科有8个待产室和2个产房。影像科有27个房间,2台CT,2台磁共振,2个数字化眼底血管造影仪。核医学科有2台珈玛照相机,1台PET-CT,1台骨密度测量仪。放疗科有2台粒子加速器。
此次交流,我的方向是创伤骨科。近1个月内,我目睹并参与了各项创伤骨科医疗工作,感触颇深。创伤骨科是该中心的重点专科之一。科内共有3个病区,每个病区有20张病床,5名医生、3名医疗助理,6名护士和若干护理助理。所有的病历管理、医嘱均采用电子病历,与我院有相似之处,但病历输入、医嘱输入则由医疗助理完成。在这里,除了当天手术的病人外,大多数病人都被给予口服药物治疗,输液治疗的人数极少。此外,射频电疗、疼痛治疗、超短波治疗等物理方法在治疗全过程中占有较大比例,病人对物理治疗的依从性也很好,似乎非常乐于接受这种方法。一些肢体严重创伤、肿胀、出血或手术后需要功能恢复的病人,尽管没有输液,但物理治疗均有非常良好的恢复效果。
尼姆大学医疗中心的20个手术间几乎每天都是满负荷运转,从早到晚都有医护人员进进出出,轮流实施各项手术。其中,骨科手术间有4个,每天开展手术约15台。手术准备充分,衔接流畅,在质量管理和工作流程上都具有较强优势。首先,他们有着非常严格的消毒措施。病人的麻醉显效后,先由巡回护士为手术区实施第一次消毒,待手术医生穿好无菌衣之后,再由手术医生为手术区开展第二次消毒。铺完手术巾以后,还要用一张巨大的消毒布将手术台与麻醉区隔离开。台上没有专业器械师从旁协助,器械护士均为年龄在40岁以上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她们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与医生配合十分默契。年轻护士则在台下开展巡回工作。其次,一名C型臂X线透视医生只服务于一台手术。术中所需物品均在术前备齐,即便是最简单的止血纱布、冲洗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几乎都是随取随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骨科手术中,医生们广泛运用无菌性充气止血带,使肢体的高位手术能在无血环境下完成,整个手术过程中失血大大减少,对于病人生理机能的影响也大大减轻。手术完成之后,手术医生可立即在手术间现场开立术后医嘱。
急诊急救中心也是该医疗中心的重点科室之一,分设外科、内科、儿科、妇产科4个急救室,拥有20多辆急救车、1架直升飞机、100多名急救人员。其中,急诊创伤外科有着十分完善的救治体系和流程,在法国南部各省中占领先地位。
在这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创伤外科抢救危重伤员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创伤急救一体化模式所展现的强大优势。急救一体化模式是将检查、诊断、急诊手术、急救病房等诊疗环节无缝衔接的一种急诊急救模式。伤员尚在运送途中,急诊医生就已通过有关途径充分了解伤员病情,准备好各种检查单、输液输血用品并初步拟定抢救方案,包括手术方案。从伤员到达医院到送至手术台,一般不超过45分钟。如此高效、快速的抢救程序和强大的技术力量,为许多重伤员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大大增加抢救成功率。
该医疗中心还十分注重急诊医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强化。我曾与多名创伤骨科医生交流,他们都谈到一种情况,就是伤员一到医院,就要求立刻接受急诊手术,以尽快缓解病痛、保障生命安全,否则,就会通知律师前来跟医生打官司。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手术禁忌症,医生都会尽快实施抢救,开展急诊手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目前这种较为完善的急救一体化诊疗模式。也正是因为开展了这种创伤急救模式,尼姆大学医疗中心的创伤急救水平在当地才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创伤急救的范围辐射整个法国南部地区,远远超出了尼姆市的范围。
此次学习虽然短暂,却很充实。回国后,我要总结并借鉴尼姆大学医疗中心的诊疗经验,将新的理念注入临床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更多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