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新闻中心
“一呼一吸间”的坚守与护佑      冬季本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加之新冠病毒影响,呼吸科门诊、住院患者急剧增加,而且高龄、高危、病情变化快的病人也很多。  
     连日来,呼吸科床位天天爆满,急危重症患者数量也很多,心电监护、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数量比往常多了好几倍,而坚强的医护人员顶住了压力,守护着这“一呼一吸间”的安定。  

     科里的人陆续病倒,作为科主任,唐亮主任坚守在病房和门诊,还要承担市里和全院的会诊,家里87岁的老母亲也不幸感染了,他一边照顾老人,一边照料科里,最艰难的时候只有2个医生能够正常上班,他几乎一直“泡”在医院,牢牢看护着危重患者。  
     呼吸科副主任中医师高广飞最近刚完成一例重症患者的抢救,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此次发病后出现明显呼吸急促、发热等症状,诊断为Ⅰ型呼吸衰竭。高广飞根据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采用三药三方和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方案,搭配俯卧位通气,72小时后复查CT,已有明显好转。  
     “我身体素质强还是老同志,理应我先上,谁都别跟我争!”在一场支援争夺战中梁国平医生成功获胜,义无反顾地赶赴急诊支援。李江医生在自己的休息时间也不离开科室,经常搭把手和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门急诊、查房......总是随叫随到,“能行”成了他常挂在嘴上的话。  
     病人多、病人重,对于护理工作的挑战是巨大的,仅每日的输液量就比以往多了三倍不止,护士站里的呼叫器就没有安静的时刻,配药间、病房、走廊,到处能看见忙碌而又坚定的身影。
 
     护士长单珍珠有着多次援外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明自己也感染了,但仍然拖着疲惫的身体带领病区护理团队战斗在一线,即使再累再困,面对患者也总是轻声细语,“对不起,我换个补液,马上就回来”“不好意思,我这边有个病人正在抢救,稍微等我一下”......  
     朱留艳在人手最少的时候,夜班连着中班转,连日的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值班的时候出现高热,自己出现了胸闷不适,氧合一度掉到了80%,经过及时处理,呼吸衰竭才有所好转;朱凌枫的丈夫要赴国外维和,离别在即,但朱凌枫为了科室留了下来;“妈妈,放心上班吧,我一个人不怕......”连续上了4个夜班的刘书护士,只能让年幼的女儿独自在家。这样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都能折射出医务工作者的大我与大爱。  
     一阵阵的咳嗽声后,都是医者担当的坚持。疫情所带来的寒冬阻挡不了大爱无疆带来的温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坚守下,爱和希望一定会比病毒跑得更快。我们期待着街头重现繁华,巷尾重闻欢歌笑语。
中医专家下沉社区,助力新冠感染分级诊疗      根据国家及省市的相关要求,在市卫健委的统筹部署下,1月4日上午,我院呼吸科张燕敏副主任医师带队前往扬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社区医院重开病区收治病人,助力无锡全力布局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重症进大医院、轻症找社区的诊疗模式。  
“  指脉氧在家里测测只有90了,有点低,是睡着不动的时候指脉氧90吗?”  
“对。”  
“什么时候阳的?”  
“要一个礼拜了。”  
“一个礼拜的时候正好是炎症风暴最厉害的时候。”  
     病房里,张燕敏轻声细语地跟患者沟通病情,并利用查房的间隙向社区医生传授经验。  

     经历三年新冠疫情,扬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相关规定暂停的住院病区将重新开设,102岁高龄的朱大爷成了第一位入住的病人,百岁高龄加上新冠感染,他成了整个中心的重点保护对象。  
     在指导交流老人的病情后续诊疗方案后,张燕敏为这里的医护进行一次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培训,“俯卧位通气它对改善氧合效果确实是很好的,而且是在我们普通型和重症的患者当中都是需要的。”  
     对于扬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面临了很大的挑战,刚开始有一些如发烧或者上呼吸道症状的轻症患者前来问诊,但最近有些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甚至出现肺炎。针对部分重症患者,社区医生先前实际操作得少,心里也没有底。  
     但能够和像市中医院这样的三甲医院形成上下联动,扬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有了底气、有了自信。未来,该社区医院的病房可以很好地起到分流作用,为保障重症患者救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除了扬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中医院还与金星、山北、黄巷、惠山及滨湖区河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水秀分中心开展全面的结对指导帮扶,还在有些中心进行了驻点指导。1月5日,相关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已有序进入医院急诊科、发热门诊、ICU、呼吸科、心血管科进行接诊入院全流程进行学习。  

     市中医院也将全力尽己所能,做好带教指导,将积累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感染的经验送到社区,让轻症和康养的病人能够在社区,在家门口就获得及时、有效地救治。
重症人,全力以赴,守住患者生命“防线”      为积极应对新冠感染高峰,在加快综合重症医学科病房扩容的同时,在院部统筹、重症医学科主任吴锡平带领下,全体重症人团结一心,以过硬的技术与无畏的大爱,全力以赴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他们是患者的“一线希望”  
     前期科里人员相继感染,但没有任何人退缩,吃了药喝口水继续干,甚至还派出精兵强将支援其他病区。“压力很大,重症患者不断收进来,撑到极限也要咬牙坚持。”刘英杰医生即便怀着身孕,为了帮同事分担些工作,也坚持在岗。  
     一区16张床位全部住满,多数是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由于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且进程快,治疗操作多,许多患者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重症人最不怕的就是‘难’”,这是副护士长孟丽华常挂在嘴上的话。减员的状态下,“仅存”的护士只能尽可能延长上班时间,也要好好看着守着这些危重病人。
     随着各病区收治重症患者的增加,呼吸机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会诊医生随时待命,一天下来会诊量能达到20余次。尽管之前身体不适,吴锡平主任也是主动包下了好几次的全天会诊;王倩医生值夜班时,在夜色中不停奔波,从凌晨两点到四点,几乎没有一刻休息,前往各个病区指导呼吸机的使用和答疑。  

     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门  
     由于重症病房的专业要求较高,特殊时期,大家都想着坚持再坚持!肖涛在支援缓冲病房后,原本可以休一周的他,丝毫不提休息,无缝衔接返回病房为战友们分担压力。50多岁的关云艳早已可以不值夜班,但她却说,这个时候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力的时候,夜班加我一个!  
     随着重症患者增多,在全院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下,重症医学科二区27张病床紧急开设出来,副主任沈丽娟接收到新的任务,立刻带领团队奔赴新的战场。病房里呼吸机运行的嘶嘶声和监护仪器发出的滴答声相互交织着,病区中随处可见行色匆匆的医护身影。  
     “来来,把患者往左侧搬动,1、2、3……”“管理好呼吸机管路  ……”“注意患者的引流管......”沈丽娟和2名护士,正在给一名高龄肺炎、ARDS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  
     为保证在翻身及俯卧位通气过程中的连续顺利实施,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病情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妥善固定口插管、保护受压部位、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证补液通道通畅等,这些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下,一个个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步上升,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关键时刻,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讲大局、讲团结,用实际行动彰显使命担当、践行医者誓言,为他们点赞!
坚守“医”线,他们从未停歇 2023年已然开启新篇  

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  

他们却始终坚守着岗位  

忘却白昼黑夜  

为生命开通一条条绿色通道  

他们,是医者  

也是普普通通的人  

坚守岗位,守住誓言  

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乐章  
     接诊不停歇  健康有“医”靠  
     假日期间,医院各科门诊正常开放,医务人员24小时“随叫随到”,临床各科室科学排班,加强值守。儿科的11名医生先后感染,但是大家都“默契”地坚持带病上岗。科主任潘玮在接诊时,遇到一位感染后咳嗽不止的患儿,看着孩子干裂的嘴唇她心疼不已,一边轻声安抚焦急万分的家长,一边为其开具止咳的中药。  
     心血管科怀孕8个月的任春依然坚持为患者看诊。这天,一位老大爷独自来看诊,直说自己胸闷心慌得厉害,任春一边麻利地检查,听诊测血压,发现老大爷的心跳很快但血压很低,结合既往的病史,敏锐地判断到存在室上速的危险,于是她急忙叫来分诊台的护士,一同护送着老大爷前往急诊救治。  
     急诊接诊量依然增高不下,为最大限度接诊患者,急诊内科增开门诊,各个科室有序支援。假期第一天,周小荣、夏小琴等出诊医生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患者,忙得顾不上吃饭喝水,连上厕所都要在问诊间隙小跑着去。从早上七点半坐到下午近四点,坐姿几乎没换过,双腿都坐得酸软。  
     沙哑的喉咙、奔波的脚步、忙碌的身影……面对发热患者的激增,发热门诊再一次成了“前沿阵地”。全体医护人员不敢有丝毫松懈,全力做好分诊、筛查、治疗等工作,全力守住健康防线。  
     “大爷,我们一起加油,很快就好起来了!”“我们一直都在,您别怕。”每个被从鬼门关拉回来的病人,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但对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们说,惊险却天天都在发生,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要时刻与死神赛跑,承担着常人难以体会的风险。科室医护们和病人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家人,可仍然无怨无悔,每一次病人转危为安都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输液室目前日均输液量400人次,护士们每天要坚持高强度工作近10小时,咳嗽、头痛......都是简单吃点药喝点水便又返岗。体检部支援输液室的顾婷婷带阳返岗,走起来还有些气喘的她硬是一天走出了两万多步,指脉氧更是直接跌到91%,却咬咬牙撑了下来。  
     病区:前沿战场  24小时的守护  
     疫情进入白热化阶段,元旦期间缓冲病区也成为抗疫最前沿的阵地,医务人员任劳任怨,带病带伤带烧带痛仍然在坚持工作。  
     随着新冠感染患者不断增多,医院每个病区都超负荷运转。呼吸科床位全部收满,危病重患者占到了半数还多,医疗护理工作量极大,时不时都会病患需要抢救。一名老年患者刚入院不久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所加重,值班护士随即为其使用无创呼吸机,并耐心指导患者使用正确的呼吸方式并加强观察,但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当天夜里又一次出现呼吸衰竭,值班医生李江与护士薛亚男及时冷静地处理,挽救患者生命。  
     抗疫以来一直忙碌在一线的高广飞副主任中医师也感染了,但作为院内和市级专家组成员,他既要兼顾门诊和互联网医院门诊,还要负责市内各大医院的会诊。刚在科里查房完输完液的他,当听到有会诊需求时,拔了针头顾不上喘口气就赶忙前往,竟然没法儿好好休息一天。  
     “幕后”英雄们默默奉献  
     新冠病毒感染集中爆发后,医学影像科里肺部CT的检查量急剧上升,每天检查人数超过700人,是平时的两倍还多。为了重点保障急诊、发热门诊等重点科室,全体人员开足马力,加班加点,下了夜班仅仅休息2个小时,又赶来帮助夜班的同事“加快进度”,期间因为要和患者不断交流,不少人的嗓子都已经快说不出话来,靠着一包包润喉糖撑下去。  
     与此同时,心电图的检查量也翻了几番。一个夜班下来,值班医生不停奔波于抢救室、急诊、红二区之间,准确地完成近百名患者心电图检查已成常态,工作强度可见一斑。  
     检验科即便面临着人手减员的情况,但不管是前段采集各类标本,还是后端在显微镜下查看微小细胞,都始终认真严谨。
     还有很多科室,始终做好特殊时期医院的保障工作,物资的清点与采购、氧气药品的保供、院内硬件设施的维保、环境的消杀整洁......尽管凌晨两三点,还有同事为了氧气供应、药品采购在外忙碌,医院的顺利运转离不开这些人的共同努力。  
有一种信念叫生命至上  

有一种态度叫全力救治  

有一种奉献叫执着坚守  

有一种守护叫我始终在岗  



致敬所有克服困难  

始终坚守在“医”线的全体医务人员们!
2023,我们必全力以赴,回报每一份生命相托      新年伊始是元旦,万象更新又一年。在前行的脚步声中,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023年正向我们走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值此特殊的奋战时刻,我们谨代表医院党委和行政向关心支持医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市民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坚守各条线岗位的员工及背后默默付出的家属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为医院发展作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们表示诚挚的祝福!向在外支援的医务工作者致以新年的问候!  
     过去的365个日夜,中医院人不断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无锡地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医院获得全国公立中医院绩效考核A+等第22名的优异成绩!  

2022年   我们  
党建引领育内核,现代医院管理不断精进  
     医院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  振兴中医药”主题实践活动,实施“党旗如炬耀杏林,医体融合治未病”书记项目,与华润燃气等开展党建联盟,高质量完成“民生微实事”,外科第一党支部创建全市创新型党支部。成功创建无锡市首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获评“无锡市公立医院法治建设示范点”。成立我市第一个医院侨联基层组织,获评江苏省“侨联中医文化海外推广中心”。  
2022年,我们  

科学精准战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优化  
     医院一次次出色完成各项支援任务,先后组建10余支医疗队、400余名医护人员不分昼夜驰援连云港、上海、苏州、常州、成都、海南等地及支援本市定点救治医院。发挥龙砂医学特色优势,及时修订中医药预防方案及专家共识,多名中医专家参与中医会诊救治。完成发热门诊布局优化调整、核酸外采点搬迁、中心实验室核酸一体机机房改造等。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医院更是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建立疫情防控应急处置体系,积极推进发热门诊、ICU扩容,布置缓冲诊疗区域,开设“新冠中医防治门诊”,医务工作者把责任扛在肩上,带病坚守岗位,全力护佑百姓健康。  
2022年,我们  

强基固本重内涵,医教研协同发展全面提升  
     医院推进重点专学科建设,骨伤科被确认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妇科、治未病科、推拿科通过省中医重点专科现场评审。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成立邹燕勤、施杞国医大师工作站(室),汪受传、程海波、房敏、阙华发等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专家团队工作室,与肖伟院士团队合作共建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锡市中医医院研究所。加快江苏省中医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医学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5项,首次荣获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建设及中医药学术传承,2人入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3人被确认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增博导、硕导13名。  
2022年,我们  

坚持公益显担当,改善医疗服务持续发力  
     医院组建国家中医医疗队赴青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中医巡回医疗。积极推进与梁溪区中医院“院府合作”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新增3个医联体成员单位、3个名老中医基层工作站。提升门诊服务能力,改善就医体验,在全市首批开通互联网医院医保结算医院,可开具配送中药,强化门诊“一站式”拓展服务门诊医事集成服务,周末增设专家专病门诊,满足患者假日就诊需求。  
2022年,我们  

守正创新惠民生,中医药传承发展优势彰显  
     龙砂医派建设提档升级,与江阴、宜兴分院“一体两翼”协同发展,完成本部龙砂医学流派展示馆升级改造,成立龙砂医派宿迁市中医院、灌云县中医院推广工作站,筹建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海东分院。推进“省级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发挥治未病服务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体卫融合,建成市“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提升中药服务能力,尤其是全面保障了防疫中药供应,全年生产防疫中药5.48万余贴,制作防疫香囊2.5万余个。  
2022年,我们  

压实责任重落实,安全稳定工作长效常态  
     医院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聚焦深化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活动,高效完成门诊加装自动扶梯、中心实验室PCR改造等76项改造项目。健全能耗管理体系,完善节能管理制度,落实节能降耗改造措施。  
     一元初始,华章赓续,未来还会有寒风有荆棘,但更有灿烂的阳光和星空下的希冀。让我们以“归零”再出发的决心,主动担当历史重任,坚持不懈改革创新,全力以赴回报每一份性命相托,做锡城百姓健康生活的爱心守护者!
医院总机:0510-88859999 一站式服务中心电话:0510-88859999转21100 预约电话:0510-81008810 投诉咨询电话一:82757832 安全隐患监督热线:82757832 投诉咨询电话二:8008287999(座机免费电话)

订阅号

服务号

互联网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10229589号-1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1050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地址:无锡市中南西路8号(湖滨路与中南路交汇处)   版权所有 无锡市中医医院